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第三讲课程笔记
nets:[[../else/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 [[../else/课程笔记]]
1.1 公共科学活动的目的
目标
全面阐述公共科学活动的目的
一、公共科学活动的目标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
科学观念
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具体观念
科学本质: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等的认识
STSE
实际应用
科学思维
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模型建构
推理论证
创新思维
探究实践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
科学态度:好奇心、探究热情、严谨求实、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合作分享;
社会责任: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法律、注重伦理道德等。
三、公共科学活动的基本定位
对象
一般公众,包括:青少年、城镇居民、农民、残疾人群等
目标
提高科学意识
激发科学兴趣
增加科学体验
提升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促进思考科学问题
主题
主题应该贴近公众生活并捕捉社会热点
观念
创立之初就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了建设和发展的宗旨
四、公共科学活动的教育理念
做中学
强调参与者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同时,积极调动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尊重每个个体间的差异。
发现学习
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依据呈现的有关线索或例证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体验学习
通过实践和反思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五、公共科学活动的思想渊源
贝尔纳视野中的公共科学活动
- 倡导对社会公众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 强调公众在公共科学活动中通力合作探索知识。
- 提倡公共科学活动内容的人文化。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传递人文科学的教育思想,避免给人类社会造成破坏。
弗雷泽视野中的公共科学活动
- 提倡公共科学活动应面向未来社会发展。
- 提供公众均等享有科学教育的权利。
3.2 公共科学活动的历史演进
目标
***了解公共科学活动的历史演进
一、科学技术与博物馆:公共科学活动前史
(一)科学博物馆的萌芽与欧洲公共科学活动的崛起

(二)公共科学活动的实践在北美大陆上的早期发展

科学讲座的典型代表
技工协会
组织结构:图书馆、阅览室、办讲座等
受众:技工的子女,男女不限
授课内容:以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
学园运动
组织结构: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等
受众:一般公众
授课内容:农业、地质学、化学、天文学、矿物学、文学、艺术等内容。
二、工业化与民主化潮流中的公共科学活动
(一)工业化进程与第二代科学博物馆

(二)科学中心引领的公共科学活动
巴黎发现宫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展品不再局限于传统静止的形式,而是由工作人员现场向参观者表演、演示或实验,并给予参观者自己动手实践和操作展品。
它将博物馆的公共科学教育职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充分展现了实践教育的思想。
旧金山探索馆
它在成立之初就除去了第一、二代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保护的特征,将公共教育作为它唯一的目的。
探索馆开辟了新的科技博物馆理念,展品容易制作,运作成本低,教育功能显著,娱乐性强。
三、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科学活动
(一)公共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深化发展
- 杜威的启发式教育模型能够使科学中心通过制定促进思考和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公众将先前知识与博物馆外的生活联系起来
-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通讯的发展促使公共科学教育机构将重心更加放在拓展的活动范围上
- 未来的公共科学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让公共科学活动体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环境生态等)
- 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间的交叉领域也将成为公共科学教育机构关注的焦点
(二)信息技术为公共科学活动注入新动力
信息技术的进步开启了博物馆分享其藏品信息的新方式,使博物馆创造、处理和传播知识的手段变得更加透明。因此世界上许多博物馆开启了“数字化时代”。

References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wcdd的藏经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