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第六讲课程笔记
nets:[[../else/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 [[../else/课程笔记]]
6.1 教学事件——教学的实质目标
用自己的话说信息加工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过程设置教学干预
一、教学的实质教学的实质:安排适当的外部事件(教学事件)来支持/促进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作用于学习者感受器的刺激所产生的神经活动模式被感觉登记器简要地“登记”; 学习过程:接受神经冲动模式
信息被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并记录在短时记忆中,这里储存的是原始刺激的突出特征; 突出特征以利于选择性知觉
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储存时,发生了一种叫做语义编码的重要转换; 语义编码;提取线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出思路;明示;暗示;注意个体差异
当要求学习者做出行为表现时,所储存的信息或技能必须被搜索并提取出来;
通常,所提取的信息被送到工作记忆中,在这里,所提取的信息与其他输入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能对新习得的性能进行编码; 把先前的学习提取到工作记忆中
通过反映发生器将信息直接转换成行动; 激活反应组织
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本身引发了一种依赖于外部反馈的过程(包括熟悉的 ...
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第五讲课程笔记
nets:[[../else/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 [[../else/课程笔记]]
5.1 学习任务分析的功能与顺序目标
解说任务分析的功能
描述不同学习结果的先决条件与支持条件
一、为什么要进行任务分析
二、任务分析分析的是什么分析出能达到终点目标的使能目标或先决技能,先决条件是在终点目标学习之前学习的一项任务,它能“促进”学习或使学习成为可能。
必要性先决技能它是作为总体技能一部分的“下位”性能,而不只有帮助或支持的作用。要学习总体任务并正确地完成它,就必须得学习这些部分技能。
支持性先决技能只具有支持性作用,可以使学习更容易或更快地进行而促进新的学习。
三、智慧技能的先决技能
必需性先决技能:紧邻该智慧技能的下位技能和较简单的技能组成。
一些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可能是智慧技能的支持性条件
四、各类学习结果的先决条件和支持条件
五、任务分析的范围任务分析是与教程有关,还是与单节课有关?
都适用,任务分析过程也一样,但分析的范围和步骤的数量明显不同。
六、任务分析的顺序开启教程任务分析的一个好的方式:确定教程的目的。 可 ...
传播学第六讲课程笔记——传播媒介
nets:[[../else/传播学]] [[../else/课程笔记]]
6.1 什么是大众媒介一、什么是媒介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二、媒介发展简史1、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2、近代平面/印刷媒介 15世纪的印刷书籍 17世纪的定期报纸 18世纪的杂志 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五分镍币杂志、一角钱小说3、电子媒介 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 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 19世纪末的唱片 20世纪初的广播 20世纪中期的电视4、新媒介 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数字媒介、网络媒介
6.2 认识媒介三、认识媒介(1)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1 ...
传播学第五讲课程笔记——传播内容
nets:[[../else/传播学]] [[../else/课程笔记]]
5.1 大众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一、传播内容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具体来说,是媒介的各种产品;抽象的说,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二、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
综合性
公开性
开放性
大众性
三、大众传播内容的研究目的1、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传播内容的制作服务。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3、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4、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还可以对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5.2 如何研究大众传播内容四、如何研究大众传播内容(1)说什么***——即特定内容,这是传播内容的核心
梅尔文·德弗勒: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1、低级趣味内容2、无争议内容3、高级趣味内容
西方大众传播内容:1、大众传播媒介只能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传播,传播 ...
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第三讲课程笔记
nets:[[../else/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 [[../else/课程笔记]]
1.1 公共科学活动的目的目标全面阐述公共科学活动的目的
一、公共科学活动的目标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观念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具体观念
科学本质: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等的认识
STSE
实际应用
科学思维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模型建构
推理论证
创新思维
探究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好奇心、探究热情、严谨求实、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合作分享;
社会责任: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法律、注重伦理道德等。
三、公共科学活动的基本定位对象一般公众,包括:青少年、城镇居民、农民、残疾人群等
目标提高科学意识
激发科学兴趣
增加科学体验
提升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促进思考科学问题
主题主题应该贴近公众生活并捕捉社会热点
观念创立之初就将普及 ...
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第四讲课程笔记
nets:[[../else/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 [[../else/课程笔记]]
4.1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及其分析维度目标***从不同维度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先天能力、背景知识和经验、学习动机等方面有巨大差异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需要鉴别出那些一般性的学习者的特征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需要注意:有差异的教学设计会导致学习结果的差异
二、学习者分析的维度(粗略)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理与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环境有关的主要成分
认知与元认知因素
学习过程的本质:当复杂学科的学习是一个从信息和经验中建构意义的有目的的过程时,其学习最有效
学习过程的目的:成功的学习者,在存在支持和教学指导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创设出有意义的连贯的知识表征
知识的建构:成功的学习者能以有意义的方式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策略性思维:能创设并使用思维与推理策略来达到复杂的学习目的
对思维的思维:选择与监控心理操作的高级策略能促进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
学习的情境:学习受环境因素影响,包 ...
传播学第四讲课程笔记——传播者
nets::[[../else/传播学]] [[../else/课程笔记]]
4.1 传播者的定义及其行为一、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控制分析: 1. 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 传播者所受社会因素影响的控制
二、传播者的行为把关人与把关
”把关“1. 卢因1947《群体生活渠道》“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2. 怀特1950《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
3. 施拉姆“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包括编辑“包括作家,包括出版公司编辑“包括电视、电影的制片人,…;包括影片剪辑人员,包括图书管理员,包括教员,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4.2 影响把关的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 例一:美国地方电视台所受的法律法规影响 A、宪法第一修正案;B、诽谤法;C、联邦通讯法;D、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其他法规 例二 ...
传播学第三讲课程笔记——传播的基本类型
nets:[[../else/传播学]] [[../else/课程笔记]]
3.1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一、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编码就是把信息转变为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即把信息装到传播符号上。编码同传者有关。
译码就是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即把信息从符号上卸下来。译码同受众有关。
例子
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二、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译码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三、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1、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1、直接性2、随意性强3、保密性强4、反馈迅速5、可控性强
3.2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第一讲课程笔记
nets:[[../else/教学系统设计与公共科学活动]] [[../else/课程笔记]]
1.1教学系统的前提要更好地培养教学系统设计能力,要更系统地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需要在若干问题上达成共识。
三个假设教学系统也可被称为学习环境。二者都是指一套在促进、支持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要素。
教学系统关注:告诉学习者需要知道的内容,具有说教主义色彩;学习环境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发现与智慧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探索的机会,具有建构主义色彩;
但不管焦点在于什么,两者都是意在引发和支持学习的,从更上层的视角看,二者是统一的。
教学系统设计并不暗含一种具体的教学法或学习论。各种学习理论与教育哲学都可以融合到教学系统中。
这包括对学习类型、接受学习策略、发现学习法与建构主义原理的关注。
教学系统为这些环境的开发过程提供了框架。
教学系统设计是人类绩效技术的特例从结构上看,这两个过程在其完整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阶段上几乎是相同的。
在两个过程的分析阶段,设计者都尽力确定出相对于预期结果的行为表现上的差距、导致差距的原因以及有可能弥补差距的解 ...
传播学第一讲课程笔记——传播与传播学
nets:[[../else/传播学]] [[../else/课程笔记]]
什么是传播?引入传播的概念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符号说:“运用符号一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学的两个要素
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_因此,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程(传播的广义概念)一、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
三、传播的形式——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
符号和信号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口语传播时代——与狼共舞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特点:近距离传递和交流记录性差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 ...
